Trae vs Cursor:深度体验 Trae 一个月后,我的真实感受

发布时间:2025-08-13 来源:飞哥数智谈公众号 作者:

前言

过去很长一段时间,我都是 Cursor 的深度用户——它流畅的交互、强大的上下文理解能力和“类 IDE”的自然融合,确实让写代码这件事变得轻松了不少。

但最近几个月,Cursor 的一系列操作让我逐渐失去了继续使用的信心。尤其是上个月开始封禁国内 IP 后,访问变得极其不稳定,于是我果断转向了另一款正在快速崛起的 AI 编程工具:Trae(国际版 Pro)

经过近一个月的高强度实战使用,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我对这两款主流 AI 编程助手的深度对比体验。

对比背景说明

说明:本文为个人真实使用感受,未做严格控制变量实验,侧重于“开发者视角”的主观体验,旨在为正在选型的朋友提供参考。

核心能力对比

我们从四个关键维度展开分析:指令意图识别、RAG 能力、上下文处理、模型能力

指令意图识别:Cursor 更“懂你”

如果你的指令写得不够规范、逻辑略显混乱,Cursor 明显更擅长“猜中”你的意图

有时候我懒得组织语言,直接打一行:“这个页面点保存没反应,你看看哪有问题?” 它就能顺着上下文找到表单提交逻辑,甚至还能提醒我“是不是忘了调用 API”。

而 Trae 对指令质量要求更高。如果描述稍微模糊点,容易出现“跑偏”的情况。

RAG 能力:Trae 略胜一筹

RAG(检索增强生成)是 AI 编程工具能否“读懂项目”的关键。

以前用 Cursor 的时候,经常遇到这种情况:我让它加个新功能,它只改了前端页面,后端接口压根没动,还得我手动补。

换成 Trae 之后,这种情况少了很多。只要我把工程根路径配好,它能自动识别出“这个请求对应哪个路由”、“数据从哪个表来”,前后端联动生成也更自然。

上下文处理:风格不同,路径各异

上下文处理决定了 AI 是否“记得之前说了什么”。

两者的共同点是:都能较好地从历史对话和代码片段中提取重点信息,并合理拼接到新请求中。

但处理策略有明显差异:

模型能力:差距微小,迭代迅速

说实话,真没太大差别。

不管是补函数、修报错,还是生成文档,两者的输出质量在一个水平线上。最近 GPT-5 风声一出,两边都很快上了新模型(具体是不是真 GPT-5 不知道),响应速度都很猛。

所以现在拼的已经不是“谁家模型强”,而是:

谁能更好地把模型能力,变成你写代码时真正顺手的功能。

其他细节对比

代码审查

在代码审查方面,Cursor 的体验更胜一筹。

它的审查结果直接展示在代码编辑区域的底部面板中,你可以不移动视线就看到本次修改涉及哪些文件,并能一键跳转到各个改动点。

这种“沉浸式审查”大大提升了效率,尤其是在重构或批量修改时非常实用。

而 Trae 的审查信息则显示在生成结果的下方,需要滚动查看,切换文件时也略显割裂,整体流畅度稍弱一些。

上下文添加

但在上下文添加的便捷性上,Trae 做得更人性化。

你可以直接把项目中的文件拖拽进对话窗口,系统会自动将其作为上下文引入。相比之下,Cursor 需要右键点击文件后选择“添加”,多一步操作,效率略低。

还有一个小细节值得一提:Trae 支持预览已添加的图片内容。当你把设计稿或流程图作为上下文传入时,可以随时点击查看。

生态

从生态扩展角度看,Trae 明显走得更远。

它深度集成了多种 MCP Server 和 Agent 能力,支持用户一键添加 MCP 并快速搭建自动化工作流,比如让 AI 自动执行测试、部署、文档生成等任务。

相比之下,Cursor 则更加灵活,你可以根据需要随意搭配自己喜欢的平台。

更新速度

最后值得一提的是,两款工具最近的更新迭代都非常猛。

版本一个接一个,特性一个接一个。尤其是 Trae,最近在 Agent 协同、任务链路上投入很大,明显不是只想做个代码补全工具。

顺便提一嘴:如果你不是专业开发者,而是希望用 AI 完成复杂任务(如数据分析、自动化脚本等),建议尝试 Trae Solo 模式——它更独立、任务链更完整,自动化程度更高,更适合非技术背景用户上手。

最后想说

工具没有绝对的高低,只有是否适合当下的你,希望本文可以帮你提供一些选择的思路。

而我,虽然能够体会到 Cursor 在“聪明度”和交互直觉上的优势,但考虑到其管理团队近期的策略调整(尤其是对国内用户的不友好),我决定目前继续深度使用 Trae

微信关注“飞哥数智谈”获取更多数智化产品、经验、观点分享。